在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自行车赛之前,没有人知道她是谁 !
冠军
安娜·基森霍夫
安娜冲线时
CNN都称:“这是奥运史上最大的冲击之一”。安娜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队医,独自一人首次参赛,没有现场解说,没有背景音乐,没有飞速的刺激和紧张,凭一己之力碾压荷兰名将、世界冠军 Annemiek van Vleuten,为奥地利赢得了125年以来首枚自行车比赛金牌。
137公里赛道的东京风景尽收眼底, 仿佛又让我看到了漫漫人生旅程的隐喻,路上行人有的结伴而行,有的你追我赶。
孤勇奋战的安娜,在漫长的4小时比赛里,一直是那个纯粹的,坚定的,享受自己旅程的独行侠,但她比任何人都值得这枚金牌。可有意思的是,当落后75秒的荷兰名将弗洛腾冲线时,一度以为自己就是冠军,还老练地张开双臂微笑庆祝和迎接群众的欢呼。荷兰对这个项目是具有垄断优势的,世界巡回赛十站,荷兰队狂赢了八场,近乎于中国乒乓球队一样的存在。公路自行车比赛更多比拼的是团队协作和战术策略,没有队友互相配合帮忙,荷兰队派出了王炸四人组,两个奥运会冠军,两个世锦赛冠军,用两位“公路一姐”加另外杰出小将保驾护航,金牌势在必得。
开局她们感觉像去郊游,比赛战术早已在各大比赛中磨练得十分娴熟,队员轮流当“破风手”骑在主车手前面做保护,在大部队里冲出去又退回来,互相给队友空间。因为谁骑在前面,风阻就越大,风阻越大,越耗体力,大家都觉得一直领骑当兔子不是一个好的比赛策略,只有团队轮流领骑才可以最大程度减小风阻,节省各个队员的体力。
大部分车手都不会急着冲出去人多的优势还体现在需要补给时,队友去取补给,再分发给自己和其他人。还可以利用团队作战,不断观察其他选手的位置,互相牵制,压着速度,让自己的队友一直处于有利的位置。这明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怎么就把唾手可得的金牌弄丢了呢?因为单打独斗的安娜,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啊。她一开始就选择冲了出去,一路当兔子领骑,不管什么风阻大小,只是疯狂向前奔袭。安娜一开始就冲出来了按照专业车手的常识,是很少有人这么快就冲出大队伍的,因为很难避免后续体力不够的问题。安娜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奥运专注备赛,做了详细的计划,查看了时间,计算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完成多少公里,计算必须吃多少食物,从营养和设备到训练和战术,完全自己归纳总结。安娜数学读到博士后,精通5门语言,骑自行车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她用数学的方式研究比赛,在一个月前研究了东京气温,结合自身做出了适合自己的热适应表,记录体温超过38.5°时的反应。
路况研究也不能落下,137公里的赛道从东京郊区开始,进入乡村,最终在富士山脚下的富士赛道结束,总共2692米。
她也计划好一开始就要发起攻势,尽力让自己保持靠前的位置,而实际也确实是,在比赛开始后不久,安娜就与大部队选手拉开了10多分钟的差距,这样的领先优势大到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她的存在。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安娜从头到尾就是自己训练配营养组装备,搜集比赛数据资料制订策略,加上她全程给自己领骑,生活中也只跟自己信任的人做朋友,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句话,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真正的队伍在干嘛?她们的确一直在认真执行着策略,荷兰的几个队员在最后大概十公里时还在为冲出去的弗洛腾压着大部队的速度,挡着其他对手冒头,车手之间不得不在大部队里内部消耗。可这样反而更加拉开了所有人和安娜的距离,让她们更加没机会看到最重要的对手。弗洛腾在冲刺段时,甚至能站起来骑行摇车,看得出来明明还存有体力,但是用了这些所谓的比赛策略,金牌如囊中取物,她似乎找不到再拼尽全力去争取更好成绩的理由。
然而奥运会不提供无线通话设备,她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前面还有安娜,也没有人提醒过她。这不禁让人想问,比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比别人骑得更快么?是为了自己能拿第一,所以要不择手段踩着别人吗?
物流SUMMER PEACHES回到物流
物流应该拥有专注力,远离喧嚣,搬好每件货,这就是物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