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看到了机会,在白牌商家与下沉市场用户群之间完成牵线,让全网最低价的平台心智深入人心,不纠结于品牌、款式等,想买便宜货就来,省去了前期大量的搜寻、筛选成本。
内容电商平台则通过激发、创造购物欲望来提升撮合成交的效率。
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新的理想生活状态,让其产生憧憬向往之意,顺其自然地唤起新的消费需求。直播间里则营造紧张急迫的购物氛围,让消费者为冲动买单。
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直播电商的下单转化率高达4.3%,相较于由图文的0.5%实现了数倍增长。
从最早的淘系、京东,到如今的拼多多、抖音、快手,后来者能够不断开辟道路,从根本上说都是抓住了提升信息匹配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这条主线。
只不过改变了信息连接的模式,即电商平台实现了从“人找货”向“货找人”的进化,相当于以前是摆摊等人来买,现在则是主动上门推销。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改变的远不止信息连接模式,而是整个行业的范式。
比较优势胜出
作为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段永平曾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看不懂其商业模式。事实上,看不懂的又何止段永平,随着电商这潭水越来越浑,全球顶流机构也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透过最新披露的持仓报告可以发现,达利欧一如既往的示好中国,对各大电商平台也是雨露均沾、不偏不倚。2021Q4,桥水对拼多多、京东、阿里巴巴等都增持了30%左右;高瓴完全与桥水反做,在去年四季度清仓了阿里巴巴,并大幅减持拼多多(持股量由281万股减至21.3万股);淡马锡则表示出了对拼多多的情有独钟,持仓从2.67万股大增至211万股。
如果非要预判未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电商将进入一个割据而治、多元共存的全新时代,而并非外界所渲染的那样,走向“有他无我、有我没他”的角斗场。
相较于消费者分层,这更是一个消费分层的时代。
算法能解决“千人千面”的问题,但在“一人多面”的问题面前却束手无策,而后者更接近消费行为的本质。“多、快、好、省”等不同维度的消费需求可以融洽地凝聚在一个人身上,然后在不同平台分别得到满足。
因此,平台基于用户在单一平台的行为偏好来进行消费者画像,并冀图以此为依据进行信息推荐与匹配,终究是徒劳的。
年入百万的阿里P8能在京东上花几万元买一台高配电脑,但这并不耽误其在拼多多上下一单9.9元包邮的卫生纸。
而从服务的供给方来看,目前尚不存在一个平台或模式能够满足以上所有优势,而是各美其美。
比如淘宝的优势在于“多”,满足消费者一站式买齐所有产品的需求;京东自营、美团等平台满足消费者对“快”的需求;天猫、京东和抖音强化“好”的认知;拼多多则聚焦一个“省”字。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平台都在细分优势中建立了护城河,谁都很难把对方彻底吃掉。
淘宝的特点是“多”,看似容易模仿,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汇集众多长尾特色的商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十几年打下的江山绝非一朝一夕能拿走;再比如京东,“快”的背后是连续亏损了12年,很难再有对手能在时效上对其形成威胁。
基于这些,电商行业的范式转变也就在所难免了。平台不再是越大越好,而要主动做减法,放弃部分弱势市场,形成自己清晰的边界与定位。过去是靠规模效应制胜,现在则要靠比较优势赢得生存空间。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的情况下,防守远比进攻重要,如果有人非要深入他人的腹地抢食,代价必定是巨大的,最终也大概只能落个“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