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形势严峻程度的加剧,多家国外供应商因为顾忌政治形势与我国高科技企业保持一种微妙而紧张的关系,最近,美国、荷兰、日本三国政府达成协议,将对中国芯片制造施加新的设备出口管制和限制,就是例子。这是明目张胆的断链行为,彻底戳破了美方一贯标榜的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然而说归说,面对拿实力地位说话的美国,能怎么办呢?说起供应链的断链,绕不开“华为”这个高科技民族品牌,它在供应链上的过往,也许是我国任一个制造企业未来将要遇到的挑战。作为一家国际科技巨头公司,华为的供应链遍布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华为累计拥有超过2000家供应商,而在华为公布的92家核心供应商名单上,美国厂商33家,日本厂商11家,台湾10家。2020年,因为进入美国实体清单,华为依赖的全球供应链系统频频受到挑战,随后,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禁令再度升级,将华为在全球21个国家的38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威胁到了华为作为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的桂冠地位。其实,不仅对华为,对中国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美国都不同程度进行了打压,无人机的大疆,系统集成的海康威视等都是打压的对象,也许明天你睁开眼,哪个重要零部件就买不到了。不可否认,过去几十年,西方产业资本纷纷将制造业产业链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客观上推进了我国迈入世界制造大国的步伐,然而,实话实说,产业链放在别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变得脆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今天,西方国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流,因此,我国面临断链风险,加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推波助澜,使这一形势更加严峻。脱钩的风险越来越大,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抬头,供应链“脱钩”的话题渐热,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从国际大势来看,无论是特朗普掀起制造业回流的漩涡,或是拜登重塑产业链的计划,每一次的转移冲击都使得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挑战。
面对美国打压,中国供应链安全形势严峻,很多关键技术与产品被卡脖子。更为严重的不仅是美国,还有紧随在其后面的西部国家,都有可能对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造成威胁,例如,2021年德国政府推出《供应链法》,德中供应链的合作氛围在变。今天,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面临重组和逆全球化压力不可忽视,全球化供应链是建立在深度链接基础上,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供给和需求互相叠加冲击,必然使得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2020年7月1日,美国政府发布第一份《新疆供应链商业咨询公告》,以莫须有罪名,阻止全球企业供应链与我国新疆棉脱钩,使约占全球棉花产量的20%新疆棉受到打击,中国服饰产业在海外遇挫,这个教训不为不深刻。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智能制造中需要供应链的助力。智能制造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更高,更需要强有力的供应链,仰仗国外高品质元器件厂商的支持力度将会更大,在脱钩的威胁下,其断链的可能性在增大。对于高品质元器件,专家的流行观点是,我国设计能力并不差,差距在企业工艺、材料和质量管控上相对薄弱,因而制造出的产品多属于中低端,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日、欧、美、韩等厂商。拿德国来说,主要生产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处在供应链中游,从德国等发达经济体获得先进配件进行组装。比如拿卡脖子的芯片来说,我国材料产业和制造工艺均缺乏经验积累,因此这就造成了我们尚敢在芯片设计上同国外竞品叫板,但是在制造方面只能够碰壁和低头,不错,我国有个别企业,部分元器件具有竞争优势,但仅靠单一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与提升。当然,我国在断链威胁下并不是脆弱得不堪一击,该来的总会来,关键是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等重要文件,强调重视供应链安全。从长远来说,打造企业全球供应链是必由之路。但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产业链本土化将是长期趋势,国内厂商将会逐渐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然,从来都是危与机相对相依,美国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坚定了我国供应链国产化步伐。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带来艰难险阻的同时,也为华为及其国内供应链带来了机遇,华为正在向国产供应链迁移,有望加速国产供应链的导入,造就出更强大的华为国产链。求生存,谋发展,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扛起断供危机下的外部压力,不断摸索转型与创新发展,打造以国产为主的新的供应链体系,目前许多卡脖子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三、从未来看,机遇突出
制造业供应链上,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向看,存在着不少问题,也蕴涵着众多机遇,正如俗语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