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派方面,作为低速配送市场的领头羊,九识智能依托L4级全栈自研技术,通过“产品+服务”模式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目前,九识智能与快递行业巨头申通、极兔、韵达、圆通、中通、顺丰等展开长期合作,并为徐工汽车、国药器械、邮政集团、牧原集团、爸爸糖、金好来等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物流配送解决方案。
截至今日,九识智能已构建起覆盖全国200余城市的无人配送网络,累计安全运营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
白犀牛无人车也是依托全栈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其核心技术基于BEV + Transformer架构,构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闭环系统。据悉,白犀牛的目标是到2026年,实现公司无人配送车日活量达到5000台。
市场潜力
千亿规模还是镜中花?
2025年,深圳率先提出共建“无人物流测试阶段2.0时代”,目标年底落地1000台规模。目前,深圳市累计落地近400台车,开通线路670余条,已实现全市车辆标识统一。
深圳的探索,为无人物流车的落地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而一线城市实践的背后有一个共识,就是无人物流车是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发展过程中,最具潜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场景。
东吴证券预测,到2030年,中国物流无人车市场空间有望达1800亿元以上。其中,末端配送场景预计贡献约60%的市场份额。
这并非空穴来风。按照当前城市物流人力结构估算,替代15%一线快递或外卖配送员(约60万名),即可释放数百亿人力成本;若加上设备、维护、平台服务、软件订阅等衍生业务,潜在收益更为可观。
但问题是:技术够不够成熟?法规够不够宽容?客户是否愿意为“无人”买单?
2025年的现实是,全国仍仅有不到30个城市开放测试,能实现千台级投放的企业不超过5家,真正跑出盈利模型的几乎为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千亿市场更像是一个缓慢释放的泡腾片:未来可期,但现实需要谨慎。
但是,未来是那个终将缓慢到来的确定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无人物流车不是终点,而是一次物流供应链末端进化的“中间路径”。
在中国这个物流大国,从干线无人化到末端“最后100米”的自动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无人车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环。它连接着仓网密度、平台调度、政策路权、AI调度能力等多重变量。
目前来看,无人物流车的意义不在于“完全取代人力”,而在于:成为“夜间低频+高波动场景”的冗余运力;在特定场景中为平台提升单位产出效率;验证“算法+履约”商业模式的技术闭环。
一位行业从业者曾形容:“无人车不是一个可以暴富的赛道,而是一个需要日拱一卒的信仰项目。”
如果说干线自动驾驶比的是AI的智力,那么末端配送的战争,比的就是谁能真正落地种种生活场景中的琐碎。未来已经在街头巷尾测试它的确定性,只是我们还不够敏感地意识到,它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