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京,则是北汽的不给力,旗下的合资品牌北京现代,曾贡献北京汽车近60%的产量,2016年,年销百万,但在2024年,销量仅18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面前,北京现代的低价没有任何优势,而随着自主车品质的提升,北京现代的合资优势也丧失了。北京汽车集团拥有北京品牌、北京奔驰等品牌,当前均面临着业绩压力。
上汽、北汽,作为国内领先的国资车企集团,作为北京、上海汽车产业的领头羊,承受着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压力,所承担的义务与期许,都远不是新造车、后起之秀们所能比。
上汽,北汽当前遭遇的难题,具有全球车企的普遍性,能否破局重生,其意义已不仅局限于一个企业、一个时期,而事关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下,传统汽车企业能够打破桎梏,更关系着在其城市发展中继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不少城市在这场汽车竞赛中落得下风,是因为很晚才开始向新能源转型,但上海、北京的故事并非如此。
实际上,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抱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一,2006年,上海就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推进项目指南》,2011年,上汽首款混动车型上市;2012年,上汽纯电动轿车上市,但后来落伍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角逐中渐落下风。
而上海轰轰烈烈的电动车新势力,如致观汽车,奇点汽车,还有威马汽车,合众汽车的哪吒汽车都未走出独立行情。2018年,上海引进特斯拉,为其提供低价土地、税收优惠及资金支持,从而返回了一局。
再说北京,早在2017年,就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支撑北京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曾创造了很多“历史瞬间”,北汽作为最早一批进入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依靠网约车市场,曾连续7年登顶中国纯电动车销量第一。
7年前,我国全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过79.4万辆,北京一市就生产了10万辆,跻身当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四强。北汽蓝谷借壳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然而后来,北汽新能源的销量“神话”逐渐走向破灭,作为重点的奔驰新能源汽EQ系列销量也不佳,到2023年,北京地区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仅3万辆,排名第三十八。
总之,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中,背后的城市排名也在此消彼长。但每个企业都有高潮与低谷,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阶段,螺旋式上升才是发展主基调。对于北京与上海来说,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电动化方兴未艾,智能化席卷而来的发展趋势,有其优势,但更需要硬实力积累的比拼。
二、今朝,破局争胜新能源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代表国家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元化政策支持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彻底摆脱被制约的现实,在规模、纵深以及系统整合方面,走在了全球市场前列。
汹涌澎湃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重塑了中国汽车产业版图,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一座座传统汽车之城的洗牌和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崛起。但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脱于既有市场、过往城市积累,即使是智能化新能源车也不例外,上海与北京过往的汽车产业基础为其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北京是在培育龙头兴产业,那么上海则更着重于在既有资源基础上做优做强,但他们的目标都是要进化为新能源汽车城,智能化汽车城。
汽车是北京制造业支柱产业之一,在传统品牌产量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北京积极推动汽车产能重心由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调整优化,打造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推动传统车企转型,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北京新能源车产业的竞争力,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目标是,2025年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突破3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