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企业的困难状况,2002年6月,新一届厂领导班子做出了救活企业的决定——改制,提出“分离有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分立改制方案。据总经理祁翔介绍,分离有效资产就是将与企业主要产品生产有关的设备、厂房经中介机构评估后转入新公司,盘活存量资产就是将本企业富余土地交由政府收购后公开拍卖,其收入在交纳出让金后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注入资金,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
很快,一个由国有股、职工股和两个主要配套厂家的社会法人股组成的新公司——宝鸡通力达运搬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企业的改制使产权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国有独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市场化的运作。初步实施了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精减了机构,压缩了人员,提高了新公司的组织运行效率。改制当年,产品订货比恢复生产前一年增长了220%,产值增长了80%,一举扭亏,实现了走出困境的目标。
“分立改制”后成立的宝鸡通力达公司做到了产权清晰,机制得到创新并成功实现了脱困。但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老化等问题仍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从一次改制中看到希望的叉车三厂人明白:企业脱困靠的是改革,企业发展还要继续深化改革。公司的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走靠大联强的路子,通过资产重组,谋求跨越式发展。
2003年8月,新组建的宝鸡通力达与中国叉车行业的领航者、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居行业第一的浙江杭叉股份公司开始密切接触。经过反复协商沟通,最终与杭叉股份公司达成股权购并协议,按照“杭叉控股,经营者相对持大股”的基本框架,国有股权全部退出,职工股被杭叉公司全部收购,同时经营管理骨干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保留原社会法人股,组建了一个全新的民营化的股份制公司——宝鸡杭叉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祁翔把宝鸡杭叉的变化归结为“三个创新”:一是体制创新。企业的两次改制,使其从工厂制转变成公司制,做到了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创新。二是机制创新。宝鸡杭叉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更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制衡机制,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三是管理创新。杭叉公司在未派一人参与管理的情况下,企业短期内实现盈利,原因就是机制创新后引起了管理创新。新公司进一步完善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了管理层次,扩大了管理幅度。
在宝鸡杭叉采访,多位公司管理者提及公司引入的杭叉“跳楼机制”,即杭叉要求企业的管理层每人都要拿自己的钱参股,通过管理层相对持大股的方式,把其身家性命与企业的兴衰紧紧“绑”在一起,使经营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心尽力搞好企业。
两次改制,使宝鸡杭叉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2004年实现利润152万元,是改制头一年的7.1倍;2005年截至9月底已实现利润165万元。企业改制使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职工人均月工资比改制前的2002年增长了89.47%。
机械加工车间工人刘先威告诉记者:“1998年,工厂处于半瘫痪状态,基本停产,工人每月只领100多块钱。现在活多得干都干不完。以前大家主要靠的是工龄工资,工作时都在等、磨,现在观念转变了,分配机制也变了,收入多少靠贡献说话,大家争活、抢活干。改制虽然使我由工厂的‘主人’变成了‘打工者’,但我每月能拿1000多元的工资。”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