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是物料搬运作业的重要设备,是实现物流机械化作业,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的主要工具。叉车具有通用性强、机动灵活、活动范围大等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叉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几年物流热刺激市场需求,叉车市场拓展空间巨大。根据世界工业车辆协会统计,中国工业车辆市场连续几年以接近30%的速度增长。与两年前的市场容量相比,中国市场蕴含着无限商机,正因为如此,中国逐渐成为国内外叉车大鳄竞技的角斗场,截止到2004年,已有13家境外公司(包括2家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叉车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外资介入改变了生产与产品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叉车制造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林德、小松、汉拿、三菱、丰田、TCM和海斯特等著名制造商均在我国设立独资或合资公司进行叉车生产销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叉车市场出现高峰。之后,外资企业进入的势头曾一度减弱。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这种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如日本丰田搬运株式会社在江苏昆山建立独资厂,与此同时,原本已在中国建有合资叉车企业的部分国外企业亦纷纷增资扩股,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外资的进入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日产叉车(上海)有限公司,是日产汽车公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据了解,这家公司是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中国叉车市场需求而成立的,日产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叉车业务,日产叉车(上海)有限公司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今后在中国实现日产叉车产品的本土化生产做准备。目前,中国叉车市场国产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进口产品虽然品质优良,但关税、运输等成本较高,阻碍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本土化生产将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
同其他领域外商投资的谨小慎微相比,外商对叉车领域的投入不仅力度大,而且是全面开花。凭借在中国市场10年的积累,林德对下一个10年充满信心,2004年5月,一台林德静压传动叉车北起哈尔滨,南到深圳进行路演,总行程近6000km,全方位体现了静压传动叉车的优异性能,以及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全国性服务网络的保障能力。丰田叉车从2003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尽管进入时间较晚,但借助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在全球叉车行业的地位,很快便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业绩。此外永恒力作为世界第四大叉车及仓储技术供应商,于2004年8月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销售服务公司,开始全线进入中国市场。
同力至优和TCM相比,丰田、小松和尼桑这几大制造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借助自己在其他领域奠定的品牌优势和销售网络,后发制人。对这些制造商而言,品牌借力是他们迅速切入市场的法宝。
此外,韩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亦表现良好。以斗山和现代为主的叉车品牌已进入了中国叉车销售前10名的行列。同时,一些未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韩国叉车公司对中国市场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找到一些优质的车辆配套和属具制造商,展开合作。显然,在日系和欧美系为主导的外资企业大家庭里,韩系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
华东地区是众多台资企业的大本营,因此也成了诸如台励福、友嘉等几家台湾叉车制造商进军内地市场的桥头堡。产品的价格优势、与大陆方长期合作的经验及大量台资企业的涌进为台资企业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国内企业的叉车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与性价比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但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叉车与进口叉车仍主导国内高质量叉车市场。按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的排名,全球前20位叉车厂商中过半数已在中国建厂或以代理形式进入国内。按目前中国的市场发展情况,剩下几家如曼尼托、JCB和阿特莱特等进入中国市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外资品牌的全面进入势不可挡。
市场布局“抓大放小”
同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绝大部分中国叉车制造商在销售模式上正在达成一致。摒弃完全的代理制和直销制,“抓大放小”几乎成为共识。国内最大叉车经销商伟轮叉车集团的变迁似乎更能说明这一点。伟轮叉车集团是小松、BT、STILL和克拉克等众多外资品牌的代理商,随着小松叉车(上海)有限公司的成立和丰田对BT的并购,伟轮叉车集团的代理变得扑朔迷离。这种变化体现了叉车制造商策略的转移。由于国内代理制度不完善,在代理商达到一定规模后,制造商很容易被代理商所控制,所以直接控制重点市场成为叉车制造商的基本策略。限制代理商既能控制风险,又能最大化地覆盖重点市场。在这方面,林德和永恒力的变化颇具戏剧性。林德在全球很多市场以代理为主,永恒力在全球市场全部采取代理模式,但到了中国市场,林德除了新疆等地外,全部采取直销模式;永恒力则一改其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营销模式,在苏州、广州和北京等地设立服务中心,进行直销。除林德和永恒力,还有很多制造商也开始跑马圈地,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而国内企业杭叉的销量能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壮大,其强大的营销网络功不可没。有专家认为,合力、杭叉和林德3家企业近几年叉车销量一直领先,与其广泛的营销网点有直接关系。2004年,日本电瓶叉车制造商——力至优也明显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除上海外,在北京、广州同时成立分公司,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辐射中国市场。
华东、华南和华北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大部分制造商志在必得。但应该注意到,部分制造商在这些地区的争夺最终会导致价格战从而使利润空间下滑,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租赁业的发展活跃了市场
租赁业务在国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很多叉车制造商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在中国,这一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叉车租赁市场最发达的美国,租赁业务占叉车制造商总体业务比例高达70%;在日本,这一比例也高达50%。毫无疑问,该业务在国内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问。
国内租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压力促使很多制造商尤其是还没有在中国生产叉车的外资企业望而生畏。由于是以租赁为主,制造商必须先从海外帮助客户垫付购买资金,这就对资金链要求很高。自行垫付资金采购叉车压力太大,没有相应制度配合将导致风险的增加。当然,对于在国内生产销售的制造商来说,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另外,租赁价格太高是客户拒绝该业务的又一门槛。很多租赁商租赁给客户设备2~3年的费用与购买一部叉车的价格相当,客户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国内除极少数制造商外,很多叉车制造商还没有相关的租赁部门,制造商的忽视也导致该业务发展缓慢。此外,现有的销售渠道对叉车租赁有很大影响。要做到叉车租赁,必须要求制造商能直接控制渠道,控制终端用户。对以代理销售为主的制造商来说,租赁的资金压力、售后服务难和回款难等系列问题都是阻碍该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期待高水平、高质量的叉车产品
世界上著名品牌叉车的特点是品种齐全、技术先进,尤其在提高作业效率、人机工程、节能、环保及安全性等方面发展速度快,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叉车产品价格分3个档次,第一档是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的产品,其产品属静压传动,产品质量优秀,同样吨位叉车的价格是国产叉车的1.5~4倍。第二档是国内引进技术的叉车产品,同样吨位的产品价格高于国产叉车的20%左右。第三档就是量大面广的国产叉车。
国内中档叉车关键部件一般采用进口,产品比较耐用,适合中国国情,是市场需求的主流产品,但未来市场对高档叉车需求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内资企业应加大高性能叉车的研发。
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使用性能好的产品,装备先进电子技术的机电一体化的大型叉车,及向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的变型产品等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叉车企业今后要重点更新0.5~16t级内燃平衡重叉车系列,积极发展电瓶叉车、液化石油汽叉车等环保型叉车和前移式叉车、集装箱叉车等产品。近几年电瓶叉车市场需求增长迅速,高品质、高质量的电瓶叉车逐步为国内一些特殊行业和特殊物流作业所接受。
物流热刺激叉车的俏销
叉车是重要的物流作业机械。随着国内物流业的逐步升温,企业对物流作业效率的重视,以及中国物料搬运集装运输的迅速发展,将进一步刺激叉车市场的需求。
目前,国内叉车主要用于造纸、汽车、烟草、物流、零售业以及仓储配送中心。据有关统计显示,今后3~5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物流业的大发展,无疑给叉车制造商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商机。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叉车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面对外资品牌强有力的竞争,国产叉车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在销售总量前6位的制造商中,国内叉车企业占了5位。国内用户对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叉车依然较为青睐,国产叉车总体经营呈上升势头。预计我国叉车产量2~5年内将突破5万台,最高可达7万~8万台。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叉车市场还有着很大的潜力,以日本为例,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年产量超过16万台,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份里销量也达到7万台左右。
目前国内的物流技术与应用发展很快,应深入研究现代物流技术,重点发展电动仓储式叉车。国产品牌叉车的利润空间很小,若达不到经济规模,则没有利润,企业将无法生存发展。应采用目标集中战略,引进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重点发展电动叉车、集装箱叉车和正面吊等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