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自动识别技术热点频频

来源:本网专稿 | 2008-02-21 10:13

    2007年,自动识别行业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射频、条码技术都有较大突破,新产品与服务种类层出不穷。条码在新领域、深层次应用方面迈出新步伐,二维条码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作为热点的RFID/EPC也步入新的里程。

    一、条码技术应用取得突破 

    条码作为最便捷的自动识别技术,是用户的首选,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条码在重点领域的深层次应用问题,特别是在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等领域,2007年条码应用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奥运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中,引入了商品条码系统。同时,以商品条码为支撑技术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也已启动。 另一方面,随着二维条码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及其自身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二维条码的应用呈上升势头。2007年8月,汉信码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正式启动将汉信码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流程,标志着我国在二维条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汉信码目前已经申报六项专利,并开发了多款识读设备。 同时,可以携带更多的信息、并在体积较小的产品上应用的条码GS1数据码在我国开展了技术培训,以便该技术在2010年全球正式启动时我国也可以顺利采用。 

    二、RFID/EPC超高频频率出台 

    2007年对于RFID/EPC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无论是研究、频率、标准,还是成员发展、应用测试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从研究来讲,欧盟及美、日、韩等都在大力支持RFID相关项目的发展。在总经费高达500亿欧元的欧盟第七框架项目计划(FP7)中,对RFID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欧盟项目“BRIDGE”(利用RFID技术给全球的环境提供解决方案,经费750万欧元,2006~2009年)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第二阶段也已启动,包括两家中国单位在内的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2家单位参与其中。我国在RFID研究上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科技部在国家863项目中给予了专项支持。

    2007年,对于RFID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我国超高频频率的出台。2007年4月20日,信息产业部发布我国超高频频段(840~845MHz,920~925MHz),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RFID发展的瓶颈问题。 2007年10月,海尔集团副总裁喻子达代表中国加入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EPCglobal)管理委员会,大大提升了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EPC技术研究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在EPC全球高层决策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到2007年底,EPCglobal共批准发布了11个与EPC相关的标准,包括数据编码、空中接口协议、中间件、网络解析、信息服务、一致性测试等。 EPC测试工作在2007年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7年10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被EPCglobal的权威检测实验室MET授予全球首家RFID高频超高频测试中心(ARTC),开展RFID超高频、高频一致性测试和通用测试,成为全球第一家取得资质开展这项工作的机构,将对推动我国RFID/EPC技术的顺利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EPC的应用,全球还开展了大量试点工作。例如,EPCglobal物流与运输组(TLS)开展了第二阶段从上海到美国在电子产品上应用EPC的测试,我国多家企业和机构参与,提高了我国企业实际推动EPC应用的能力。此外,EPC在服装、医药、化妆品等领域也开展了应用试点工作。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开发研制出符合EPCglobal标准的识读器和标签,为EPC的实际应用做好了技术储备工作。

    总的说来,我国EPC的发展做到了与世界同步,但应用滞后。如何建立我国的EPC网络应用体系,发展相关应用支撑技术,实时出台有关国家标准,积极开展应用试点,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2008年将是中国的RFID“标准年” 

    2008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自动识别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条码技术在挖掘深层次应用,特别是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随着我国RFID/EPC频率的出台,2008年将是中国的RFID“标准年”,一旦相应的标准启动,我国的RFID/EPC发展必将昂首阔步向前迈进。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