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整装出发”,天津等地自贸区概念股涨停,对于海外自贸区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在分析人士看来,中国自贸区的意义与海外传统自贸区具有根本区别,以及海外自贸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它们并不能成为“中国楷模”。
全球自由贸易港已有300多年历史,就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方兴未艾时,“百年老店”们的日子却不太好过,美国267个自贸区的运营公司正在为招商犯愁,欧盟正在重新考虑是否继续保持德国汉堡港等著名自贸区的自由港地位,中国香港、新加坡尽管高度开放,但自贸区却并未能带来技术外溢、核心金融利益,而日本更是在高度热情后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导致自贸区不了了之。
“经济特区”而非传统FTZ
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是综合经济特区,就像当年的深圳一样,中国将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试验区
中国对自贸区的定位决定了上海与境外自贸区的本质区别。“尽管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区(FTZ)不少,但能供中国模仿借鉴的先例却几乎找不到,根本原因是中国将自贸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而境外自贸区一般只是传统的"加工+转口贸易"地域而已。”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
为什么全球都找不到能供中国上海参考的先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
陆红军指出,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原因:首先,从该试验区的发展模式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传统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几乎在全球各国及地区,哪怕是最先进的美国,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也几乎全是“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然而对于上海,服务业和金融业是整个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发展内容之一,而不仅仅是作为“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的基础和补充。
“其次,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金融改革的角度来看,上海是全球第一个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倒逼国家金融改革的试验。”陆红军分析,“可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及地区都从未出现过利用一个自由贸易区来推动本国及地区金融体制改革的先例。”
更重要的是,从经济体制和制度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新标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真正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特区,以后中国将相继出现更多类似的试验园区,而上海的先试先行将扮演领头军的角色。
这一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可,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进一步强调了“经济特区”的本质。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定位是综合经济特区,就像当年的深圳一样,中国将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进一步推进改革的试验区,先试先行,应该会远远超越"贸易"范畴,会更多地关注"投资"。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