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商业的1944年:柳传志与任正非

2019-12-19 15:29

  那时火爆的PC产品是AST PC(香港鸿志电脑),很多企业都在争取AST PC的销售批文。但是柳传志先人一步,在1987年于香港设立联想香港分公司后,内外连线的联想拿到了AST PC在大陆的总代理权。到1988年时,当时的联想一个月光AST PC就能销售数百台之多。乍一看光鲜的销售数据柳传志却并不满意,在柳传志看来,联想不能只做一个销售商。

  在和中科院领导磨嘴皮子要款项时,柳传志对着时任副院长的周光召豪言壮语都放了出来:“联想一定会成为一家年产值数百万元的公司”。其他人沉浸在销售的黄金期时,柳传志没有被冲昏头脑,对着联想的高层,柳传志说道:“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制造商。”

image.png

图注:柳传志(左四)在和别人讨论

  柳传志如此钟情于要转型制造,源于他对行业的解读和思考:中关村内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销售商,每个人都沉浸在“赚差价”这种来块钱的活。一旦有冲击发生,滩前淹死的,都将会是这些销售商。

  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柳传志对联想转型制造,几乎是近乎偏执。1987年,柳传志力排众议,联想开始迈出了它转向制造商的第一步:设立香港分公司。正是此举帮助联想拿下了AST的总代理权,为联想日后积累起了第一笔资金。

  彼时时隔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开始不久,国内依然是计划经济的主流。在这种经济大环境下,柳传志毫无用武之地。“我们只能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施展拳脚,”柳传志如是道。

  联想彼时不仅面临着市场的空间狭小,而且还要和政策做斗争。“如果我们不走出去,一辈子都只能做个卖电脑的,”柳传志因此派出几个研发人员到了香港分公司研发了几块板卡,引起了电子部官员的注意,最终给联想以批文得以在内地生产。

image.png

图注:联想生产的整机

  联想设立香港分公司,摆脱了内地当时的政策束缚,联想转型制造商的第二关大门也随即打开:经由香港进口电器元器件,转运到内地的工厂进行加工。联想这个品牌,开始在整机市场崭露头角。

  联想跨出去的这一步,代表的是走出了外向型和产业化并肩的一步。国家体制对初生联想带来的最大麻烦,被柳传志绕了过去。

  其实柳传志执着于自己制造整机,经历了更多的磨难。时值联想和AST公司关系甚好,作为AST在国内的总代理,联想自家生产的产品自然将会对AST PC产生冲击。在知晓柳传志的心思后,AST方面曾经表达过对其的不满,但是柳传志依然决心已定。

image.png

图注:1994年联想在香港上市

  柳传志的坚持,最终换来的是在1994年国家放开电子产品进口批文,大幅降低关税标准之时,无数销售商阵亡,但是早已转型的联想凭借着在整机市场的发力,避免了因为注重销售而元气大伤。

  与柳传志类似,创立华为之后,任正非迅速找到了香港的HAX交换机制造商,成为了代理商。借助深圳和香港的毗邻之势,任正非逐渐在赚取差价上尝到了甜头。创业之初,任正非就对底下员工谈道:“一切要以客户体验为核心,钱我们可以少赚,但是客户的体验一定要提升,这样才能有所差距。”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华为迅速成长为深圳地区彼时不可忽视的一支销售力量。

  华为的交换机和数据卡卖的越好,任正非心里就越不踏实。

  任正非素来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数年如一日的销售过程中,他发现仅仅在交换机这一行业中,国外企业对行业的把控堪称无所不至。销售价格甚至高出国外定价数倍但是国内电信企业只能如数买单,归根结底在于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生产提供这样的产品,并且在核心技术和芯片上,更是无从谈起。

image.png

图注:创业时的任正非(右一)

  在那时,任正非开始意识到,华为不可能一直做一个销售商和简单的加工商,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才能立足于不求人之地。

  这既是一种商机,也是一种风险,但是任正非选择了风险。1994年,高通掐住华为的脖子,对华为生产的USB数据卡核心芯片漫天要价。这让任正非意识到,这条风险之路,必须要走。

  在一次会议上,任正非挖来了当时尚在亿利达工作的徐文伟,让他成立了华为的ASIC中心,华为的自研芯片之路正式开启。徐文伟不负众望,带领ASIC中心的成员开发了数款交换机和数据卡中所需的芯片,从而完成了国产化。也正是这数年的投入回报,让任正非坚定了日后继续自研的信心。

image.png

  在外界看来,柳传志和任正非的最大区别,也是联想和华为的最大异同,即在于任正非坚持了自主研发,而柳传志则是坚定地走贸工技的路线,放弃了芯片的研发。

  这是华为如今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的关键决策;在任正非看来,这是华为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时至今日,任正非依然在各种场合传达出自己对于国产自研的理解。柳传志的联想开启了外向转型之路,任正非的华为打开了做大做强的大门。彼时的二人依然不会意识到,联想和华为在走向世界第一的路上。

  但如果将时间放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柳传志选择了贸工技的路线,是商业规律的必然。柳传志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联想成立之初,根本不允许也没有条件让他们做研发,因为这需要海量资金,然后靠技术来进行贸易,所以只能是贸工技。柳传志也强调,虽说联想刚开始选择贸工技,但是等他们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了更多的资本就开始向技工贸方向调整了。

  称霸行业:联想靠收购 华为靠农村

  论柳传志和任正非的崛起之路,两位同年龄的企业家却有着大不同。柳传志在国内拼杀十数年后,联想站稳了脚跟,但是在2001年戴尔入局中国时,联想却遭遇到了最大的阻力。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戴尔,柳传志想到了收购的办法。一方面,让刘军在国内指挥联想和戴尔开战;另一方面,柳传志授意杨元庆远赴美国和IBM进行收购PC业务的谈判。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