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再次从江苏徐州下高速时,货车司机时师傅发现,不用像半个月前那样花上五六个小时来排队了。“不带星的车可以直接下高速,经过中高风险区、带星的车也可以下,但是得贴封条,出示24小时内核酸报告,以前是不让下的。”他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
变化是从4月中上旬开始的。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畅通交通运输通道,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不得擅自关停高速公路服务区,此外还提出了一揽子财税金融政策。
自3月新一轮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多地采取了不同限行措施,减少的收费站和服务区,频繁查验的通行证、健康码和核酸报告等等,令有的货车滞留在高速下不去,有的货车则停驶在当地出不来。
中国有2000万左右的货车司机,承担着全社会七成以上的货运量,货车一旦慢下来,传导到整个供应链则是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公路货运降幅扩大,货物枢纽吞吐量增速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为46.5%和45.2%,均为2020年2月疫情爆发以来新低。
当贴满封条的车门成为货车司机“穿越防线”最好的证明,一场提速行动也在发生。既有国务院、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国家队”的身影,也有货运平台、车企等社会力量参与。
交通运输部三令五申之后,高速的通行情况有所好转。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14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396个,占收费站总数的3.67%,比4月10日减少282个,下降了41.59%;共关停服务区140个,占服务区总数的2.12%,比4月10日减少224个,下降了61.54%。
这场蝴蝶效应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影响各方的?出行一客通过货车司机的视角,去记录正在和已经发生的一切。
01
跑不起来的货车
福建泉州市鲤城区池峰路,货车司机向师傅已经在这里停留了一个月,也吃了一个月的咸菜配稀饭,还是一天一顿的那种。
一个月前的3月13日晚,向师傅将货物送达泉州之后,发现自己的行程卡带上了星号。这天夜晚,泉州市召开了新冠疫情防控第一场发布会,会上通报了9例本土确诊病例,还将3个区域划为封控区。一时间,泉州各区相继发出了通告,如开启核酸检测,暂停聚集性活动,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等等。
“当时我就知道自己走不了了。”向师傅说,行程卡一旦带了星号,即使上了高速,在福建省内的各高速路口也下不去,“带星一律劝返”。跑去省外则有被就地隔离14天的风险,隔离期间费用自理不划算。退一步来说,货车司机靠拉货赚钱,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空车上高速,徒增高速过路费和燃油费。
再三考虑之后,向师傅决定原地“躺平”,没想到在车里一“躺”就是一个月,“我已经一个月没洗澡了”。
以高速收费站为界,如果说向师傅们的货车是上不去,那么有的货车则是下不来。
一部分货车堵在了数量有限的高速收费站出口。截至2022年4月12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闭收费站517个,占收费站总数的4.79%。其中辽宁关闭了173个,江苏关闭了129个,山西关闭了74个。
繁琐的查验流程也让每辆货车的过关卡耗时更长。以往收费站要做的只有发卡、收卡、扣费,现在则要查验车辆通行证、查验司机个人健康码、行程卡、48小时或者24小时核酸报告、为货车贴封条等等。
繁琐的程序背后,是货车司机正在成为各地的防疫对象。3月以来,内蒙古、浙江、四川、北京、山东、河南、广东等地均有货车司机确诊。浙江省在4月6日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物流园、批发市场等地成为疫情发生地,跨省流动的大货车司机等人员容易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因素。
长时间的排队还衍生了其他问题,比如司机的48小时/24小时核酸报告过期,排到眼前时通行政策变化了,从“绿码带星可通行“变成了“带星均不可通行””等等。
等核酸报告出结果,等通行政策变动,等行程卡不带星……陷入等待的日子里,这些司机和货车一起“堵”在服务区或应急车道。
但服务区在减少,停在应急车道也随时有被驱赶的可能。截至2022年4月12日24时,各省(区、市)高速公路共关停服务区283个,占服务区总数的4.28%。其中江苏关停57个。“光排队进服务区的队伍都有几公里长”。碰到需要休息又找不到服务区的时候,货车司机只能临时停在应急车道。“但有时候你刚停下,高速交警就来了,让你把车开走。”周师傅说道。
跑不起来的货车,令司机们的饮食生活成了问题。停在泉州市内的向师傅,靠着车内常备的十几斤大米和临近的河流撑了近一个月,这算是幸运的情况。停在高速上又物资不足的司机,只能靠人“接济”。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报道,一位停在杭州高速上的货车司机向桥下路人求助,最终通过绳索隔空“吊”上物资。
02
层层关卡的蝴蝶效应
各地高速公路扇扇翅膀,货车开始从高速变慢跑,这一部分是被高速收费口的各种查验程序拖累,另一部分则被程序背后的隐形要求偷走。
首先是通行证。这是每个货车司机都提到的高频词汇,也是许多货车驶下高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