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分散导致研发、供应链与营销体系重复投入,不仅未形成高效互补,更是出现“兄弟阋墙”的状况。《台州宣言》中 "聚焦主业、拒绝重复投资" 成为主旋律,品牌整合后每年单单研发费用就能节省10亿+,其他重复开支也能砍去数十亿。“大制造+大质量”一体化管理效率能提升20%以上。
标志着吉利从"品牌裂变" 向 "价值聚变" 的战略转折,核心是解决大而不强 的深层矛盾。极氪有技术,吉利有成本控制优势,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销售渠道网络;极氪回归吉利后,在整车制造、平台共享、上下游议价能力等方面已经不再有短板。吉利也能把极氪的技术,拓展到银河、领克上去,打通从A级到B+级的全覆盖。
虽然整合后各品牌有自己的独立定位,但在产研服这些中后台领域会进行史无前例的融合,有效破解了内部资源分散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依托大吉利本身的体系化优势,整合后在零部件采购以及生产制造上将会拥有其他新势力无法比拟的规模化优势。有人测算过,整合资源之后,硬件BOM成本下降5%-8%,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可以提升3%-5%,管理费用缩减10%-20%,盈利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在销售方面,国内市场,领克可以借助极氪在一线城市的运营经验拓展高端车用户群体,而极氪可以利用领克在新兴下沉市场的渠道资源,触达更多的用户,提升售后端的协同性。
汽车一定是全球化的产业,对于极氪来说,也破解了其全球化难题,吉利拥有成熟海外网络,覆盖86个国家超900个网点,极氪可借助该体系加速出海。这种全球化协同思维,俨然已经跳出了简单出口的初级阶段,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技术标准输出的跃升。
对于吉利汽车,因为一个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的“入局”,变得更有想象力,更有利于在资本市场“讲好新能源故事”。事实也证明,极氪与领克合并,并入吉利汽车的信号释放后,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股价持续拉升。
汽车产业没有捷径,归根到底是技术没有捷径,合并的核心要义是,通过资本整合带动技术聚合的结构优化。极氪和领克原来就是一个体系派生出去的,在技术架构上可谓“同出一门”,可以说天生具备整合协同效应,吉利是架构造车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极氪和领克的缘分也恰恰始于一个架构。
汽车之间的技术战愈演愈烈,军备竞赛无死角地充斥在三电、座舱、底盘悬架、智驾、座椅等各个维度,维度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战斗的升级,倒逼企业必须及时调整战略,加快了多个品牌的整合脚步。
在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的智驾领域,极氪和领克将会以软硬件“全栈自研,全部高阶”作为整体的协同路径。在这之前,极氪智驾已经全面切换到了自研方案,已经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极氪式操控”以及“极氪式安全”这些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整合之后,领克将会全面接入极氪的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所有领克用户都将能体验到安全高效的高阶智驾体验。这种“软硬件全栈自研+平台化共享”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车企技术封闭的桎梏,重新定义了智能汽车的研发范式。
对吉利来说,智驾是技术,是手段,而品牌才是长期,是终局。明确"纯电 + 电混 + 醇氢" 三轨并行,极氪专注高端纯电市场,吉利主攻电混技术,探索醇氢路线,李书福在内部强调:"技术共享不是技术平权,高端品牌的独特性必须通过细节坚守“。
整合有效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进一步实现研发、采购降本,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从产品竞争到体系竞争的跨越。技术共享带来的体验提升,则让用户无论选择哪个品牌、哪种动力形式,都能享受到行业领先的智能化体验,这是”用户价值跃升”。
“一个吉利”背后的深意是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价值跃升;聚焦核心赛道、优化资源配置,在全面向新能源转型的同时,吉利燃油车销量逆势增长,连续16个月居自主品牌第一,这充分证明战略的有效性;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打破了“转型必然牺牲利润”的魔咒。
这是吉利聚焦主业的自我革新,技术路线归一,管理架构深度变革,供应链大一统,重新定义汽车集团竞争范式,成本优势凸显,技术溢出效应,是传统车企的转型教科书。
李书福的一盘大棋是,把资本整合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化学反应”,把品牌矩阵升维为用户价值的持续创造,这是中国汽车巨头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塑与定义。
资本市场将检验这场史诗级整合的第一步成效—— 毕竟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 的2025 年,只有真正的 "系统级选手",才能在全球汽车工业的洗牌中占据主动。
三、行业竞争今非昔比,布局未来因势利导
十年前的中国车企,处于油车竞争时代,造车以学习和借鉴为主;十年后的今天,中国车企已进入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时代,中国汽车的地位和话语权远超合资,要做出一些开创性的举措和动作的时候了。
就国内而言,中国汽车产业高速狂飙30年,终于来到了惨烈的淘汰赛阶段,与日本、德国、美国等汽车产业经历品牌淘汰时不同,这一波淘汰赛还伴随着几项产业革命级的大事齐头并进——新能源、智能化、自动驾驶等等技术的革命。
这场由李书福亲自推动的深度整合,不仅是吉利应对新能源竞争的破局之举,更预示着中国汽车集团从"多品牌混战" 向 "系统化协同" 的战略转向,带来的影响绝非孤立,而是牵一发动全身,搅动了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并且极有可能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重新定义竞争模式——不要囿于旧框架去思考和解决新问题,要有清晰的长期主义目标。
在大部分车企还在卷规模的时候,吉利已经重新回归到效率战;在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吉利造车没有陷入“为转型而转型”的陷阱,最终选择以用户价值为核心重构业务逻辑。
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一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全球化的领军赛道,已经从野蛮生长转向深度整合,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先行一步,通过转型和赛道切换,加上垂直整合供应链带来了成本效应,体现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与效率革命。
比亚迪已经在智能新能源赛道率先突围成功,通过插电混动“电比油低”的竞争策略,不仅大肆抢夺了合资品牌A级车市场,而且使不少本土品牌抗压前行;5月9日,蔚来汽车宣布旗下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将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从此不再拥有独立事业部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