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吉利与极氪的资本局

2025-07-23 21:23

  444.png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车界的大事莫过于吉利与极氪的合并了,二者都是吉利控股旗下的公司,一年之前,才刚分拆上市,现在又要私有化合并了。有人说这是瞎拆腾,也有人说,这是下一盘大棋,但我们相信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的资本筹划眼光,虽然有时也有试错,但总体上是正确的,不然吉利也不会从一间小作坊而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头部企业,其实,这此合并的意义,不仅在于吉林,而且对业界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资本运作高招迭出,极氪上市并非成功

  台州是李书福造车的起点。从海外并购到派生多品牌,从站稳燃油赛道到全面布局新能源赛道,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投资,吉利可以说在过去25年里一直在“资本”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640 (8).png

  收购沃尔沃,是李书福的得意之笔。2021年,沃尔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市值暴涨至180亿美元,吉利也借此完成了从“廉价车”到“技术流”的品牌蜕变。

  李书福多次强调,“汽车产业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资本的运作也遵循这一点,对于当时刚进入汽车的吉利来说,没有比那些有多年历史沉淀的国际品牌更有吸引力了。

  与当时的汽车产业形势相关,收购之后,李书福做了三件关键事:一是尊重沃尔沃的独立运营权,保留其瑞典总部和研发体系;二是通过技术共享和联合研发,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底盘调校经验反哺吉利;三是推动吉利品牌向上突破,孵化出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

  李书福是学习型的领导者,而这一学习过程充满着资本局:并购沃尔沃以学习安全技术,投资奔驰以研究豪华汽车的舒适性和设计理念,收购英国莲花汽车以钻研空气动力学,投资阿斯顿马丁,深入了解其运营和管理模式……

  困此,从更深的角度说,吉利不是资本运作企业,投资收购多个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有真本领硬功夫的百年老牌汽车企业,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学习造车技术。

  不仅要学习,更要创新,基础技术研究必须基于全球领先科技,企业才有竞争力,关键技术创新也是资本战略,李书福坚持技术引领投入,敢下注、下重注。千里浩瀚智能驾驶体系、Flyme Auto智舱技术、低轨卫星互联网等技术成果,构建了吉利在新能源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内阻低、安全性高的神盾金砖短刀电池,推出星驱、威睿电驱动合成箱,打牢了吉利的基础能力。

  回顾吉利的过往,每一步都离不开李书福的远见卓识,2007年李书福发布的《宁波宣言》让吉利一飞冲天;2024年的李福书发布《台州宣言》使吉利快速找到新阶段发展方向——回归一个吉利,战略转型,聚焦内部整合。

  没有读过大学的李书福是资本运作的天才与高手,纵横捭阖商业几十年,亲手推出了八九个上市公司,对于李书福来说,IPO从来不是目的,只是运作的手段,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换一种方法。最近的一次的资本运作是极氪在美股上市,然而又退市。

  说极氪,要先说到领克,领克品牌诞生于2016年,基于吉利推出的CMA架构,是吉利的高端化落子,布局的是燃油与混动车型市场,曾为吉利高端化战略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极氪成立于2021年3月,是从领克剥离出来的公司,基于吉利推出的赫赫有名的原生纯电架构——SEA浩瀚架构,目的是征战高端新能源,然而今年2月,极氪反向合并领克成立了极氪科技集团。

  2020年,特斯拉犹如一条巨型鲇鱼激活了此前沉闷的中国电动车市场,纯电动品牌引无数资本竞折腰,蔚来美股市值甚至一度超越了大众和福特,极氪作为一个全新的高端纯电品牌,快速完成两轮融资,其中就包括来自宁德时代、鸿商集团、博裕资本、英特尔资本、衢州政府基金提供的资金。

  2023年11月极氪顺利登陆纽交所,是第四家在美IPO的中国新势力,成为最快IPO的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新势力雨后春笋般崛起、资本市场颇为看好的当时,吉利将极氪从领克拆分,然后独立上市,可以说是顺大势而为的行动。

  然而在IPO不到一年的时间,极氪火速撤回,重新回归吉利体系,成为最快美股退市的车企,吉利曾花了2亿元推动极氪独立并在美股上市,但上市即遇冷,发行价21美元,首日破发。

  被业界认为是“流血上市”——A轮融资后估值130亿美元,但IPO前估值仅为51亿美元,在资本市场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溢出效应”。虽然极氪CEO安聪慧表示,极氪的IPO并不只考虑估值,而是基于长期主义的战略规划。

  加之,中美贸易磨擦,大国竞争的非商业性因素,中概股面临美方新一轮压力与严格审查,估值持续走低,维持上市成本高企,极氪退市是理所应当,其实,目前众多中概股开始回潮港股或者A股,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强调: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从资本运作角度来说,极氪分拆、上市并非成功。极氪从诞生以来,就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挑战,高端新能源汽车仅仅依靠纯电产品其实是很难盈利的,在这个细分赛道除了早年起步的特斯拉,外界很少看到只依靠纯电产品就能盈利的成功样本。

  这也解释了极氪2021年到2024年,持续亏损,四年累计亏损达260多亿元。这也反映新势力在资本狂热退潮后的现实困境——没有母体输血与技术共享,高端电动品牌难以独立生存。比亚迪和理想等突出重围新能源企业,本质上都依托双赛道布局(纯电+插混/增程)才能实现盈利。

  虽然在美股上市,资本运作提前国际化,但极氪的海外销量在2024年仅占5%,与其“全球豪华品牌”定位严重不符。要实现与母公司吉利汽车的协同效应,最大化减少内部的关联交易,极氪科技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私有化在美股退市,然后将业务合并进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

640 (4).jpg

  在私有化的过程中,吉利秉承了“将投资者和用户的利益置于核心位置”的理念,使股东可选择接受现金对价或置换为吉利汽车股份,尊重了股东在流动性偏好和长期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最大程度保持了当时IPO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同时也确保了持有极氪股权的管理层、员工在这次私有化过程中利益不受影响。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